《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原文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感慨。该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登楼远眺,看到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家政治、人民生活的思考。翻译注释则详细解释了文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和对人民幸福的关注。
本文目录导读:
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详解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其闻名于世,除了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更是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本文将为大家呈现《岳阳楼记》的原文及详细翻译,以飨读者。
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图片来自网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之感,忧谗畏讥之心;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其必曰“微斯人吾谁与归?”
噫!微斯人!斯人独而不偶!予常求放心于物外!
《岳阳楼记》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治通达、人民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大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地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景象;早晨阳光照耀、傍晚天色阴暗、景象变化无穷,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的描述已经非常详尽,然而岳阳楼北面直通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贬的官员和失意的文人墨客大多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的心情会因各自处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的日子、数月不放晴时、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它的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上的桅杆都被风浪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情感、担心被说坏话而害怕被嘲笑的心情;这时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忧愁的,然而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吧!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与上面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外物的美好而喜形于色、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愁眉苦脸;当他们身居高官时、他们就担忧他的百姓;当他们身处远乡时、他们就担忧他的君王,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得还是失、他们都是忧愁的,然而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就是《岳阳楼记》的原文及翻译详解,这篇文章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表现了作者心系天下苍生、胸怀壮志的情怀。《岳阳楼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