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登泰山记》是一篇描述登泰山过程的文章,其中详细记录了作者登山的路线、所见景色以及感受。原文中详细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山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翻译注释则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之处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泰山的好途径。

本文目录导读:

  1. 登泰山记原文
  2. 登泰山记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自古以来,泰山便是中国的一座重要名山,被誉为“五岳之首”,无数文人墨客、历史名人都曾登临泰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记述,登泰山记便是其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将详细介绍登泰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带您领略其魅力。

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原文出自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全文如下: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之所谓天门溪水也,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抵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第1张

图片来自网络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入,遂至西麓,盖余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凡齐河、长清之境皆有之。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有道数里,中岭辟石为磴数百余级,至泰阴洞南天门,七千余阶纔尽,南天门迨是登顶之始,万丈高峰始于此,其余道皆险且远,由南天门上至绝顶又复行数里,四顾寂寥空旷,觉宇宙之无穷。

登泰山记翻译

译文如下:

泰山的南面有汶水向西流去,北面则有大济水向东流去,南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方,就是古时候所说的天门溪水了,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乘风雪出发,经过齐河、长清县到达泰安城,这月丁未日那天,我和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麓登山,沿着山路走了四十五里路,道路都是用石头砌成的石阶,总共有七千多个台阶。

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其中间的一条山谷环绕着泰安城向下流去,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了,我起初顺着这条山谷往上走进去,走了—小半路程后越过中岭向西边的山谷进发,于是就到了西边的山脚下,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上的崖限处,在齐河、长清两县一带都有这样的地方。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的崖限处有几条路可以走数里路远的地方,中岭开辟了石头作成的石阶有七百多个台阶,到了泰山的极顶南天门处,七千多个台阶才走完,南天门是登顶的起点,万丈高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其余的路都十分险峻而且遥远,从南天门往上走到绝顶又走了几里路后四下张望空旷辽阔的景象令人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

《登泰山记》是一篇描写登泰山过程的文章,作者姚鼐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山势以及登山的路线和所见之景,全文以登泰山为线索,通过详细描述登山的艰辛和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原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从京师出发到泰安城的沿途风光以及登山的路线和所见之景。“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山路崎岖、攀登艰难的情景;而“万丈高峰始于此”则表达了作者对攀登高峰的感慨和敬畏之情;“四顾寂寥空旷”则描绘了登上山顶后的空旷和宁静之感,令人感受到宇宙的无边无际。

在翻译中,我们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我们也对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句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登泰山记》是一篇充满魅力的佳作,通过详细描述登泰山的经历和所见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