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自组装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电介质,该材料在宽温域内实现了储能新突破,为电介质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成果有望在能源存储和电子设备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实现宽温域储能新突破,自组装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电介质成功研制  第1张

储能电介质是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电能转换、脉冲功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电介质材料的储能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当前科研人员面临一项重大挑战:如何在室温下表现出色的电介质材料在高温环境中仍能维持其卓越的储能性能。 这一挑战的瓶颈在于,许多材料体系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双重高温失效机制,高温相变可能导致铁电畴消失,从而引起极化强度的显著衰减,电导随温度的指数级增长会引发漏电流和电击穿,这使现有材料难以满足高端介电储能器件对高温高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们在三临界铁电材料(Ba,Sr)(Ti,Sn)O中巧妙地加入了反铁电诱发剂Bi3+、Zn2+、Nb5+,通过精确控制烧结工艺,这些反铁电诱发剂在材料局部区域富集,从而形成了纳米尺度的自组装三临界弛豫(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结构。 这种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共格界面引发的深陷阱能够克服传统纳米电介质界面不连续造成的缺陷效应,该体系能够在宽温域内保持高极化强度,同时在温升条件下展现出高击穿场强,研究结果显示,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陶瓷(1-x)(Ba,Sr)(Ti,Sn)O3-xBi1.5ZnNb1.5O7体系不仅具有高储能密度和高效能,还展现了出色的储能温度稳定性。 性能最优的该复合材料通过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界面诱导出深陷阱,其击穿场强达到了惊人的690kV/cm,极化强度也达到了27.5μC/cm2,储能密度更是高达8.5 J/cm3,储能效率也达到了令人瞩目的94.5%,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材料在200℃的高温下仍能保持储能密度大于4.85 J/cm3,储能效率超过90%。 这一研究成果为开发兼具高储能性能与温度稳定性的新一代高性能介电陶瓷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该研究以《在宽温度范围内实现自组装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电介质的优越储能性能》为题,发表在享有盛誉的《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 西安交通大学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徐靖喆博士、刘泳斌副教授、王栋教授等人是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和共同第一作者,高景晖教授与任晓兵教授则担任了共同通讯作者的角色,西安理工大学的何立副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钟力生教授、吴明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也参与了这项合作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为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未来高性能介电陶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着这一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以上就是关于西安交大科研人员研制自组装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电介质实现宽温域储能新突破的详细内容介绍,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后续报道和相关文章。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实现宽温域储能新突破,自组装三弛豫-反铁电纳米复合电介质成功研制  第2张